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當日教言解說》-3



「猶如百川入大海,一切有情自歸去,
猶如林中鳥雀飛,不會久留我遷徙。」

這也是尊者即將圓寂時的交代,他在此比喻:比如世界上的各大江河,不可能停留在其他地方,全部不斷奔流於大海。同樣,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生命都是剎那無常的,均會歸於後世,不可能永遠存活。
有一個有智慧的出家人,他寫了篇五六千字的文章來記錄他的種族來歷,我前些天看了這篇文章,發現年輕時聽過的很多人名,如今全部已經死了,我很意外,不過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每每看到歷史人物或前輩大德的傳記,自然感到生命的短暫,時間如白駒過隙,短短的人生中,如果沒有好好修行,臨終便沒有把握,不知何時能得到解脫,何時能再次遇到如此難得的佛法和人身。看到身邊發生的事情,自然而然浮想聯翩並有所感悟。
前面兩句是一個比喻,後面半頌也是比喻:就像森林中的鳥雀,最終都各自飛走,不會停留很久。同樣,單巴桑吉尊者說,看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可能久留於世,很快會歸西。(前段時間有個領導說:「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希望我死後,一定要餵尸陀林裡的那些老鷹,這是我的願望。」到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如同飛禽,一旦天亮便飛於各處,我們現在集聚在此,卻同樹林中的鳥群一模一樣。
佛陀在《本生心地觀經》中說:「宿鳥平旦各分飛,命盡別離亦如是。」意思是說晚上一群鳥住在一起,一旦天亮各自分飛。同樣的道理,世間上的所有人,包括今天在經堂裡大家齊聚一堂,卻跟鳥群沒有差別,一旦因緣散盡,每個人都會死的。
一些沒有修行過的人,聽到死亡便驚慌失措,無論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都會令他大驚失色。希望對死亡有過長期訓練的佛教徒,在面對死亡時能夠淡定,不要特別驚懼,得到醫院的病危通知時,有些佛教徒情緒穩定,沒有什麼波動,有些則很害怕。
在劉宋時期的一個經典裡,有一個故事,我覺得修行人也值得思維其中的意義,它是怎麼講的呢?
有一個婆羅門到舍衛城,路經一塊田地,看見農民父子二人在耕地,兒子被毒蛇咬了,當場斃命,其父卻若無其事,沒有管兒子,照樣耕他的地。這個婆羅門便好奇地到農夫跟前問:「這個年輕人剛剛死了,跟你是什麼關係?」「這是我的兒子。」「你兒子死了,你怎麼不傷心?」「不用啊,人死是正常的,只是我有個要求,你到城市裏遇到我家人的時候,告訴他們中午給我送飯,只需要送一份就可以,不需要兩份了。」(曾經我也對你們說過吧,我父親死的時候,我沒有哭。我跟德巴堪布給他念阿彌陀佛時很吉祥,還有一群喇嘛也在念,他自己也在念,他的嘴慢慢停下時,氣也斷了。我一個下午在那兒守著,特別餓,我說:「既然已經死了,現在吃晚飯吧,等一會兒要忙起來了。」之後我就弄了一大塊糌粑吃,他們有些在哭,有些在鬧,我都沒有管,吃完糌粑就去做該做的事情了,到現在我弟弟都怨我,說我的心像石頭一樣。)他覺得有點驚訝,就前往城市他們的家中去了。
婆羅門當時很害怕死者的家人特別痛苦。他告訴死者的母親:「你丈夫說你們的兒子已經死了,不需要給他送兩份午餐,只要一份就可以。」她淡定地說:「好!」也沒有哭,他也很驚訝:「你怎麼不哭、不傷心啊?」死者的母親說:「不用啊,他來的時候是自己來的,我沒有邀請他,他走的時候,我也沒有趕他走。就像一位客人,來去自由,走了以後,我們母子之間的緣分已盡,沒什麼可哭的,哭也沒有用。」
他想不開,看到死者的姐姐也很淡定,沒有哭,他就問:「你的弟弟就這樣死了,你會不會很傷心?」她說:「沒有什麼可傷心的,世間的因緣就是如此,如同山中竹子做成的竹筏,依靠風的吹動會在水中各自散去,姐弟的因緣已經消散,哭也沒有用。」
他看到的第四個人是死者的妻子,同樣很淡定,沒有哭,他又問:「你傷心嗎?」她說:「我也不傷心,就像一群鳥,晚上住在一棵樹上,到第二天天亮就各自飛於自己的地方一樣,沒有必要傷心,我們夫妻之間的因緣已經散了,哭也沒有用。」
他看到的最後一個人是死者的僕人,僕人也沒有哭,他再次去「採訪」,「你的主人死了,作為僕人,你不傷心嗎?」僕人說:「不用啊,我如同小牛,他就像大牛,大牛被其它的動物殺掉,小牛哭也於事無補,這就是一種因緣,哭也沒有用。」
他百思不解,在他的印象中,舍衛城是一個敬仰三寶,人與人之間很尊重,感情很濃厚的地方,現在他特別絕望,覺得當地的這一家人那麼無情,連點人情味都沒有。他便前往城市裏尋找佛陀,見到佛陀後,心情也很差,坐在那裏悶悶不樂,也沒有聽法。
佛陀明知他的意趣,但特意問他:「你為什麼這樣不開心?」他說:「有一個年輕人死了,他家人的態度都很冷漠,我看到這一家人都沒有哭,覺得很反常,非常不合理。」佛陀說:「這是最好的反應,為什麼呢?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作為凡夫,對生老病死的痛苦非常執著,而作為聖者,就會覺得這是正常的現象……」聽了佛陀的教言後,他心開意解,完全通達此理。
我雖然時常告誡道友,也許我自身發生無常的時候也不一定承受得了,但無論如何,明白佛教的無常觀,在遇到問題時,有助於平衡心態。在你的家人身康體健時,你感覺不到他的重要性,一旦他病了、死了,你才發現原來他那麼重要,這時就特別執著他,悲痛欲絕。作為凡夫人,這種心態在所難免;但從道理上看,無論是內在的身心,還是外在的環境,乃至整個世界的所有眾生,都不可能永恆存在,壽命極其短暫,會無一避免地現前無常。通達了這樣的理念,並且不斷地修行之後,修行人與從未薰修過無常的世間人相比,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大相徑庭。
作為修行人,在生活中要經常思考,思考也是一種修行,否則,一旦發生家人死亡就無法接受。我們經常看到醫院裏有人死後,家屬就昏厥在地;或者在生活中、感情上、工作上,出現無常就接受不了。因此,在世間生活中,知曉無常觀念是非常有意義的。
現代人,一方面外在物質缺乏,另一方面心靈財富缺少得更加嚴重,所以,扶貧不僅僅要給錢。
做慈善事業時有兩個專案要做:
一個是物質方面的救濟。比如說為貧困的大學生提供學費,為看不起病的老年人提供藥費等。
其次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精神食糧。尤其是漢地很多城市裏的人,心靈比較貧窮,雖然在物質上,一個人擁有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但內心卻非常孤獨、焦慮、傷痛,始終都處於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眠的狀態。對於這些人,我覺得佛教的精神食糧很重要,因為在生活中,簡單的死亡無常之理、生老病死的現象,這些現實的問題不得不接受,因此說佛教為我們帶來無比的利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