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內容,宣講了五蘊的空性。下面繼續分析十二處、十八界等等: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經介紹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紹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謂鼻根,是指鼻子裏面用於感覺味道的特殊物質;所謂舌根,是指舌頭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組織機構,因為舌頭裏面有了味蕾等屬於舌根的東西,才能感覺到味道,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則不能嘗到味道。
所謂身根,則是指身體。因為毛髮和指甲既沒有和身體連在一起,也沒有感覺,所以不屬於身根。什麼叫做“意根”呢?意根沒有一個物質的結構。雖然個別的小乘經典認為心臟是意根,但這只是不究竟的說法;現在很多人認為,大腦是意識的來源,其實也不是。到現在為止,即使是醫學或者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也不能證明意識是怎樣產生於大腦的。現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腦的某一個部分在受到破壞之後,就會發生神經錯亂、身體的某個部分沒有知覺等等之類的問題,所以大家就猜測,意識與大腦有一定的關係,意識可能是從大腦當中產生的。
但這種猜想是錯誤的,在佛經裏面,尤其是密宗與藏醫的典籍裏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講得非常清楚,大腦跟人的思維和感覺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大腦是意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雖然實際上是意識本身在感受,但是卻要通過大腦,通過眼、耳、鼻、舌、身,才能夠感覺到。密宗與藏醫都認為,我們的肉眼要看到東西,耳朵要提到聲音,就是需要大腦,但大腦本身,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要畫一幅畫,他的畫筆與他所畫出來的畫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畫筆品質粗劣,畫出來的畫也會不理想。這就像電腦裏面缺少了一個軟體,就無法完成相應的工作;就像汽車的某個重要零件損壞,也就會出現故障而無法正常行駛一樣。意識是依靠肉體來工作的,肉體的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機器的零部件一樣,如果肉體當中最關鍵的部位——大腦的某個部分受到了損傷,意識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願以償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損的程度很嚴重,所有的大腦都徹底癱瘓,意識也就只有停頓下來了。
但這一切只能說明,離開了大腦,意識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識本身,卻並不是大腦,不但意識不是大腦,也不來源於大腦。
有的人會說:既然意根既不是心臟,也不是大腦,那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意識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像流水一樣,當心裏冒出的一個念頭可以持續一分鐘,我們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識,就是後後意識的意根。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識間斷了,後面的意識就無法產生,所以,意根不是別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識。
以上講了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色法是眼識的對境;聲音是耳識的對境,……法是意識的對境。
“法”是什麼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說的“諸法”當中的“法”,是指我們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質、精神在內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個人聽到有些僧眾在念《心經》,就說:“哎呀!你們好笨噢!你們不需要說‘無眼耳鼻舌’這麼多嘛!只需說一個‘無頭’,不就什麼都包括了嗎?!既然沒有頭,就肯定沒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無眼耳鼻舌”不是有頭沒有頭這麼簡單,它要表達的含義是,六種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處不存在。
“處”是什麼意思呢?
“處”,也稱為“入”,表示來源或產生的地方。這段話所說的,就是“十二處”的空性。
其中五蘊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無為法,而只有有為法;
再廣一點,就是十二處。在十二處當中,既包括有為法,也包括無為法。在前面所講的,作為意識對境的法當中,就包括了有為無為的一切法。
更廣一點的分類,就是十八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界”是指什麼呢?“界”的梵文讀音,為“達爾瑪”。意思有兩種,第一種,是指所有物質對後面的第二刹那來說是因。比如說,這本書現在是一本書,但它卻不間斷地在運動生滅,每一個前面的刹那是後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種含義,是指物質的特點。每一個物質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書有書的特點,麥克風有麥克風的特點……
“眼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十二處”當中的眼根,在“界”的分類當中,眼根就成了眼界。雖然名字有了變化,但內在的含義卻是一樣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說,六根、六境、六識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與意識界之間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以及身識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