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不僅無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從無明直至老死之間的一切緣起都不存在。不僅無明的滅盡不存在,老死的滅盡不存在,甚至從無明直至老死之間一切緣起的滅盡都不存在。
從無明直至老死,是輪回的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後後產生的因法,這種順序或過程,叫做輪回的十二緣起。
既然沒有無明,也不可能有無明的果法——行支,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有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產生後後的法。這一系列的過程,叫作輪回的還滅——涅槃的十二緣起。
既然輪回和涅槃二者的緣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輪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無苦集滅道;」
在空性當中,苦、集、滅、道“四聖諦”都不成立。四聖諦和十二緣起已經講過,所以此處就不再重複了。
「無智亦無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
大家要清楚,這些都是從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佛的智慧當然存在,我們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獲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們現在學佛就成了毫無意義。
剛才所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基道果”當中的“基”;十二緣起和四聖諦,則是“基道果”當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則是“基道果”當中的“果”。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因為沒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諸大菩薩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空性,就能使心裏沒有佛經所講的煩惱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礙;因為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薩的心裏沒有恐懼。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的心裏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對他們就沒有任何影響,世間的痛苦、煩惱等等,在他們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他們就無所畏懼。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所想像到的,這些都是顛倒的執著。
“究竟涅槃”,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會提出疑問:你剛剛還說沒有涅槃,為什麼此處又說“究竟涅槃”呢?
這就是混淆二諦所產生的疑問。二諦我以前也講過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的,沒有一個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或者沒有證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羅”是梵文“阿耨柔達RA”的發音,在藏文版的《心經》當中已經把它的意思翻譯了。
其中“阿”,是梵文當中的否定詞。表示漢語當中的無、不、沒有之類的含義;“耨柔達RA”,是“上”的意思。“阿耨柔達RA”合起來,就表示無上。
“三藐三菩提”,這裏面的“三”,沒有數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個發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發音,為“三要三布達”。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覺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覺中的“等”;第二個“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達”,則表示覺悟。這個詞合起來,就表示“正等正覺”。像“出有壞”一樣,“正等正覺”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