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無著(吉祥賢)菩薩傳-5



斷除外緣修無常
接著,他便來到一處具足《經觀莊嚴論》中所講的寂靜地所應具足之功德的聖地——悟啟求忠(銀水法堡),這裡曾湧現出無數個大成就者,就像風水寶地普陀山一樣,下面就簡要描述一下此聖地的境況與功德:

   悟啟求忠環境優雅、寂靜,安住此處定會令歡喜心不斷生起,等持力亦會自然增上。放眼望去,五彩繽紛的花朵遍地盛開;側耳傾聽,各種鳥兒的宛轉鳴音時時傳來。整個地區遍滿花草樹木,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其前有屬於四大河流之一的後藏河匆匆流過,河水一路喧騰流向遠方;附近則鋪滿藍寶石一般晶瑩溫潤、秀色奪人的草地,各色鮮花星星點點地鑲嵌在後藏河兩岸。此地前方還有一嘉塘草原,其景色宛如用松耳石裝飾的金質曼茶盤一樣。此地不僅風光適人耳目身心,生活所需也很容易獲取。另外,盜匪、猛獸也都不會光臨這一雪山環繞的修行寶地。

   從四十三歲開始,尊者就在這裡閉關清修,除了侍者阿索南達的父母以及一位續木瑜伽士共三人作為護關者以外,他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繫,不再接見任何人。不管來訪者的地位有多麼尊貴或卑賤,他一概將其拒之門外。在關房的門口上,他還寫下了如下語句:

   “頂禮上師三寶!
   諸位欲見我者明鑒:
   人生似秋日白晝一般短暫易逝,而閻羅死主卻像西山影子般步步緊隨。大限到來之時,我們只能獨自一人默默承受,那時唯一能給予有力幫助的即是佛法。

   故不應以毫無實義之閒談耽誤自他行持善法,大家都應觀修無常,並對此世間生起無偽的厭離心。不可懈怠度日,要抓住光陰儘快修行。殊勝無比之佛法與今世之世間法不可兼得,欲自在駕馭世與出世法,懷抱此種想法者必定是自欺欺人之徒。

   諸位即便見到我,我也沒有其他話可奉告,望眾人各歸自家,並精進行持身語之善法。”

   他又寫道:
   “因前世造作不善業,故我於濁世轉生邊地,往昔身語意所造的一切業,都必將成為現在或將來遭受苦報的因。如今,既已進入寂靜地的關房中,就應像扯斷捆綁麥稈的繩子一樣,放棄身體的一切行為造作;亦應似斷弦之琴一般,停止語言的所有功用;還應如斷了水的磨盤那般,將內心所起的分別念完全斷除。上述誓言若有違背,就請瑪哈嘎拉對我進行嚴厲制裁!”

   尊者即如是請空行、護法作證,並自此後不再與外界進行任何接觸,他將今生的一切分別念全都剷除,專心精進修法,同時保持誓言的堅定,唯以閉關之方式日夜觀修空性正見與大悲心等持。


不斷瑣事定生悔  
        在尊者如是閉關期間,某次艾悟格西前來迎請他出關廣轉法輪,尊者拒絕了這一請求。儘管未與格西見面,但他還是慈悲賜予了格西如下教言:

   “南無羅給修雅!
   在以無量的智悲事業光芒照耀一切眾生、使之皆獲暫時及究竟利樂的諸佛菩薩前,我恭敬頂禮!

   雖說心中充滿悲憫,但我瑪呢瓦卻無法利益眾人,想對他們有所饒益,卻苦於力不從心。在此,我只能滿含熱淚、以無盡的悲憫心對弟子們說說我的心裡話。

   若于暇滿難得之人身寶洲,未取受絲毫的妙法如意寶,反以此身廣行無意義之今生瑣事,這樣的話,自己將來一定會後悔不迭。因此凡具智者切勿自欺,而應清淨戒律、不懈聞思修行、如理修持妙法,如此修為方能使暇滿人身真正獲得實義。

   對大眾而言,不管身為老者抑或青壯年,誰都不願死,也不會想到死,但死主卻會突然出現在人們眼前。現在的我們對死亡毫無準備,看看你內心對主宰死亡有多大把握就可明瞭此點。故而不要再希求今生的名聞利養了,把精力用在行持能對來生帶來利益的妙法上吧!果能如是,日後迎接來世時,你一定會胸有成竹。

   誰都不想受苦,誰都願意快樂永隨,因果無欺之道理想來大家也都明白,在這些前提條件下,如果仍一意孤行、造惡不止、不行善業,這種人若能成為智者,則世上還會有愚者存在嗎?是故寧可今世受人欺侮,或困窘餓死,也要斷惡行善,如此才稱得上是智者之舉。再看愚者,他們對餓鬼也會皈依,無慈悲心之輩皈依的對境竟然包括那些罪大惡極之人!其實這些人都非智者的皈依處,相反,他們不折不扣皆應成為智者悲憫的對境。所以說,我們理當一心一意皈依具足智、悲、力之三寶,一切暫時的苦樂境況都應了知為三寶加持所致,這樣,我們就一定會獲得短暫及長遠之利益。業、煩惱所生之輪迴三大痛苦,若執為快樂且希求不已,這無異於飛蛾投向木薪所生之火,(其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故當了知輪回本性為苦的事實,並力斷輪回之因——業與煩惱,且為得解脫而不斷行持善法。

   我們都知道離苦得樂是每個眾生的心願,故而為著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別的眾生,這種行為與人形旁生又有何區別?這些被傷害的眾生在長劫輪迴中多次以慈悲心飽受痛苦煎熬利益我們,如果傷害眾生依然可以被稱為修行人的話,則普天之下又有哪一個人不能被叫做修行人呢?他們曾無數次捨棄自己的快樂,為我們忍辱負重、含辛茹苦,現在,若大家把他們統統捨棄,那聽聞大乘佛法還有何用?所以,為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我們都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並斷除自利之心行,以直接間接的方式利益一切有情,這才可謂是殊勝的士夫。

        那種對他眾不會帶來利益的無貪之快樂,應觀若地獄之火般迅疾滅除;如果對他人有所助益,那麼即便是無間地獄之火也應看作花園一般坦然承受且修持。所有顯現皆如幻化,顯現的當下,其本體即是空性,顯空非一亦非異。若能如是詳加觀察,則萬有顯現均經不起勘驗。它們的實相了不可得,無論如何執著,都不過是自心尚處於迷亂狀態的證明而已。

        因此,修行人理應遠離四邊執著,一心安住於殊勝中觀道中。假如因自私自利心而不斷生起痛苦,且無法消除執實之病的話,那麼依止與良醫無別的上師又有什麼用?整天享用妙法的作用又體現在哪裡?故應遵循上師的教言,通過理證及智慧觀察,享用妙法之妙藥,斷除執實病垢,精勤行持能帶來自他二利之善法。

   雖已受持三戒,但又染汙破戒,通過聞思也未能最終通達四聚戒之含義;雖欲利益眾生,但自利之心卻似烈火一般熾燃;雖住於寂靜地,但卻懈怠懶散……像我這樣的人又哪裡有資格教導別人!不過,言為心聲,我寫的全都是自己的心裡話,只想對你們有所饒益,除此之外,絕沒有夾雜任何別的個人目的在其中,望諸位見到後都能好好秉持。就算我們真的見了面,我也沒有其他話可說;即便我死了,除了上述話語也不可能再有別的遺囑。”


   尊者即將此教言賜予了請求接見者。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