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當日教言解說》-16



「無有散亂勤妙法,亡後引道當日瓦!」

在此世間,每個人都需要精進修法,在修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太多散亂。
散亂的因比較多,佛經中講過:菩薩應該斷除四種散亂,如此才堪稱真正的行者,什麼是四種散亂呢?第一個:多事,無意義的繁雜鎖事應斷除;第二個:多言,語言很多,經常是無稽之談;第三個:財物眾多,這也是一種散亂的因;第四個:交際眾多,跟朋友的交往太多。這些因緣會讓我們修行散亂。
因此,要無有散亂、非常精進。不要精勤一天,第二天又懈怠、懶惰,要始終持之以恆地精進修行妙法,修行妙法的功德、利益,到死亡或後世纔會現前。有智慧的人對未來看得比較長遠,而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人,只看眼前的事,從來沒有考慮過未來重大的事。
那麼應該如何思維呢?今生非常難得的機緣,遇到了佛法、善知識、善道友,各種因緣已經具足。雖然每個人都有一些痛苦和困難,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遇到了善法,只有善法會在你的生命長河中,乃至生生世世中,都深具意義。
《入菩薩行論》裡講「唯福能救護」,唯有福德能救護我們,可是我們活著時卻沒有特別修持它。死的時候,財產、名聲等一切都帶不走,哪怕是整個南贍部洲、十方世界中所有的財產唯你一人擁有,死後也是一無所有,但是靈魂或者說心識還不斷地流轉到來世。所以,我們應在尚未死亡之前對來世做好準備。
《正法念處經》中也講:「及死未至時,應當修善行。」在死亡來臨之前,如今機緣具足之時,大家應該儘量地修行,否則等到大限將至,誰都會害怕,但是這種害怕卻毫無用處。
一般來講,人在遇到特別大的困難時,纔會想起因果和佛菩薩的加持,而在擁有威望、幸福、快樂的時候,根本不會去佛寺燒香拜佛。
四川很出名的一個貪官,他要被抓之前,有一天給我打電話,說找我商談有關學院的重要事宜,一定要見他,非常著急。我說我要授課,實在沒辦法去。我想為什麼他這麼着急,有什麼重要的事呢?第二天新聞上看到他出事了。
很多人都是如此,快樂的時候,沒有那種急切的心,困難、痛苦的時候,會想起佛法。
中日戰爭時期,被譽為「外交之父」的日本著名首相陸奧宗光,在一次戰爭期間,他的女兒不幸罹患心肌梗塞,即將離開人世,她要求父親回來,想見父親最後一面,父親到她面前的時候,她特別害怕地問:「父親,我這次肯定會離開,但是我死後不知道會去哪兒,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她的父親無言以對,只好說:「我也不知道,但是你媽媽經常唸佛,佛會保佑你的。」女兒死去了。因為這件事情,他內心受到極大的衝擊。本來他是一個軍事家、外交家、政治家,其他方面也才華過人,但是面對死亡的問題,他從來沒有考慮過,看到女兒這般情形,他開始潛心研究佛教,重新思考人生。
我們的確需要關注死亡這個大問題,作為修行人,應該非常重視死亡和死亡之後的事。
前不久,我見了一位名人,我問:「你對死亡有沒有什麼準備?」本來她的見解、智慧很不錯,但是我看她在死亡方面考慮得比較少。她說:「死亡是很美麗的。」有些道友評價:「死亡就是死亡,有什麼美麗的,不要用華麗的辭藻來包裝。」確實口頭上可以說生死都很美麗,但是人生皆苦,死時不一定很美,每個人死的時候都很可怕,除非有修行方面的把握,死的時候能夠特別自在,此外什麼都沒用。
這裏也講得很清楚,自由自在、機緣成熟的時候,尤其是身體好、心情好的時候,要多修善法,唸咒、聽課、做利益眾生的事都可以,儘量地將有漏的身體用作無漏的善根之因,這樣做非常有意義。
一旦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或者自己也覺得身體已經不配合自己了,無力迴天的時候,只有順其自然,那時你再想修善法恐怕無能為力,畢竟世間人都是四大假合的有漏之身,等到疾病纏身,或者被各種因緣所折磨的時候,除了極個別生死自在的菩薩和瑜伽士以外,一般的凡夫人肯定疼痛難忍,再想修行、發願也必定困難重重。不如趁身體健康的時候,哪怕是一天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好好將善根迴向給有緣眾生。
我們在漫長的輪迴中得過很多次人身,也得過很多次其他眾生的身體,但即生是最幸運、最有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遇到了大乘佛教。雖然我們在早年未學佛時,或者在修行過程中,造了很多業,起心動念不善妙,也有很多深感慚愧的事,但是從總體上講,我們一生中並沒有當過屠夫,每天都在殺生中度過是很可怕的,多多少少也行持了一些善法,這個善根不會耗盡。
因此,我覺得不能太消極,有些修行人整天看自己的過失,「我沒有希望了,今天又產生一個惡念,昨晚又做了一個惡夢。哎呦,到哪裏去都苦,人生就是苦啊,《苦才是人生》寫得不錯,真的是苦才是人生。天氣不好、心情不好、道友對我不好,路也不平、胃口也不好,什麼都不好。」不能這麼悲觀。這輩子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臨死之前沒有產生邪見,沒有成為法油子或業際顛倒者,這是很有福報的!
此處勸導大家,在修行中儘量不要太過散亂。欲界眾生完全不散亂根本做不到,跟誰也不說話,每天都禁語,這樣修行非常隨喜。但是一段時間還可以,很難長期堅持。
剛開始學佛和出家的時候往往特別精進,「日日夜夜都一定要修行,為什麼別人睡那麼長時間?我一定要睡得短一點,身邊的人都懈怠,我應該精進。」但是慢慢也會懈怠下去,最初到最後之間的行為大相徑庭。我們不能變化太大,剛開始不是特別精進也不要緊,持之以恆更重要。
否則就像你很喜歡吃一種食品,吃得特別多,下一次就不想吃了,精進也有這種情況。因此,在無有散亂地修行妙法方面,應該具有方便方法。
這樣的善根,死後一定會為我們引道,尤其是在值遇死亡的那一刻,心善很重要。
《佛說灌頂經》中說:普廣菩薩問佛陀,人在臨死的時候,行持善法、聽聞佛法、產生善念,能不能解脫?佛陀告訴普廣菩薩,如果在臨死階段能聽聞佛法、產生善念,「無不解脫眾苦者也。」意思就是說,沒有一個不解脫眾苦的。
所以,人之將死的那一刻,周圍的人如若有時間、有機會,要想辦法令他產生善念。《前行》裡也講了,耳朵聽得隱隱約約,眼睛看得模模糊糊,有些死相出現的時候,自己也要提醒自己:「噢,今天或者明天我會死去吧,死的時候一定不能產生惡念,不能對人或財物產生貪戀,也不能生嗔恨心,臨死的那個階段很重要,我一定要在善念中死去。」最好是有光明和空性無別的境界,如果沒有這種境界,也要在善心和菩提心的意念中死去。人心是可以轉變的,就像開車一樣,如果在這樣的境界中離開,一定會得到解脫。
什麼時候死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誰也無法確定,這種死亡無常的道理,後面還會講。總的來說,對死亡不要畏懼,聽到別人說你要死亡,或者聽說別人的死訊,都沒有什麼可怕的,自己首先要有心理準備。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