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空性也不存在
空性是不是唯一的真理呢?也不是。為什麼呢?因為,首先在我們的觀念當中,要有一個不空的東西存在,這樣才能建立一個與其相反的概念——空性,然而,從物質的本性來說,無論空還是不空,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因為世界上有了大象這個動物,所以在人們的觀念當中會有大象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概念;如果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大象,那麼,在所有人的觀念當中,也不會有大象這個概念,既然如此,又會不會有大象不存在、大象是空性的概念呢?決不可能。
在我們的觀念當中:當一個原本存在的東西沒有了,它就是空了——“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受、想、行、識,也這樣依此類推。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空性。
其實,所謂的空,必須要觀待一個不空,如果色、受、想、行、識從來就不存在,又怎麼讓它們去空呢?因此,單純的空也不是究竟的觀點。
雖然代表空性和大空性的名詞——中觀“自空”和“他空”,是由藏傳佛教的佛學家們創造的,但它們的內涵,卻在古印度的經典當中早就存在。
在中觀當中,沒有任何執著,包括空和不空都放棄的境界,就是他空大中觀;僅僅破除了物質的實有,而剩下一個單純的空性,就既不叫小中觀,也不是大中觀,而是普通的中觀,也可稱之為自空中觀。
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卻不能丟開這個“空”字。佛書裏面也說過:當我們有病的時候,就必須要吃藥;當我們疾病痊癒的時候,就不需要吃藥了。意思是說,當我們還有執著的時候,就不能把空性的觀念丟掉;當我們徹底拋下執著的時候,空性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說來說去,空性也只是一種方法而已。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們不但不能丟開空性,而且還必須設法建立起一個堅定不移、牢不可破的空性觀念。只有依靠這個空性觀念,才能把我們引向一條正確的光明之路。如果現在就丟掉空性的觀念,那就成了無記的見解,這樣是會走彎路的。雖然實際上空和不空都不存在,但現在我們卻要把空性看成是唯一的真理,看成是所有物質的基礎。
(5)最後的本性
在上述見解之上,我們加一點三轉法輪的內容,或者密宗的意義。
依照三轉法輪的見解:從宏觀的物質,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乃至純能量、空性,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光明,就是比較完整的觀察物質的方法。
當物質完全成為真正的“真空”以後,真空又是怎麼來的呢?剛才我們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們人為建立的概念,當我們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內的,由人的思維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後,最終剩下的,就是如來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這才是唯一的終極真理。
在這一點上,即使量子力學再發展一萬年,也不可能接觸到如來藏光明的層面,這根本不是什麼儀器可以測量的東西,根本不是世間的邏輯可以抉擇的東西。
佛教最終告訴我們的就是:所有的物質,包括有色有形的物體,與無色無形的能量等等,都是從心的本性光明當中產生的。心的本性光明,才是萬事萬物最終極的基礎,這也叫作大空性。“色即是空”當中的最後結論,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這種觀點是不是跟唯心主義一樣了呢?當然不是。唯心主義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思想。唯心主義者從來就沒有提到過如來藏、光明等等,他們連做夢都不可能夢到這些。唯心主義當中比較有邏輯性的觀點,我認為是貝克萊的經驗論。唯物主義者們跟他辯論了很長時間,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1731-1784)曾經寫到:“這種體系(指貝克萊的理論)雖然荒謬之至,可是最難駁倒,說起來真是人類智慧的恥辱,哲學的恥辱。”
唯心主義所謂的“心”,與佛教的“心的本性光明”有著天壤之別。不僅僅是唯心主義,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都沒有佛教這麼深廣。
《入中論》裏面非常清楚地說過:在世俗諦當中,物質與精神二者都承認;在勝義諦當中,則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在世俗諦中既不存在唯心、唯物的差別,在勝義諦當中,就更不存在什麼唯物、唯心了。
前面說過,雖然西方有些人說佛教是唯物主義,但其中所含攝的物質範圍卻是很廣的。我們以前也講過,佛教就是佛學,對佛教來說,佛學這個名字是最恰當不過的。
而有些人一看到“物質與精神二者都承認”,就把它與笛卡兒的二元論混為一談。當然,這也不是笛卡兒的二元論學說。
對於有些居士而言,在弄清一些必要的修法和概念以後,自己好好修就行了,不需要學那麼多的東西;但是,如果為了消除一些疑問,比如:為什麼佛教的唯識宗也說“萬法唯心造”,這是不是唯心主義啊?如果佛教也承認物質與精神二者,那又是不是二元論呢?這樣就需要去瞭解一些大概。本來佛教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之間,是有著很大差別的,但真正要把它們搞明白,那是佛教專業人士的事情,我們就不用去瞎操心了。
心的本性光明,就是從遠離一切執著的心的本性當中透露出來的光明,現在只能說到這一點,因為這種境界,已經超越了語言與思維的範疇,因而是語言無法表達、不可形容的。
通過學習中觀理論,將原有的粗大執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內加行,當具備了不造作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後,再去修持前面我們所講的中觀修法,這樣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心的本性——如來藏。到了那個時候,自己自然就會知道。在尚未到達這個境界之前,說了也是白說,要說也說不出什麼東西來,聽也聽不出什麼名堂來。
“色即是空”當中的空性,就是這樣一步步地逐漸深入的:
首先,在將粗大的東西推翻以後,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一切不是有,而是無,只有空性才是準確無誤的;然而,當進一步思維的時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終的答案,因為空和不空都是觀待而成的分別妄念,實際上都不存在。那個時候,就進入到比較好的境界了,但對諸法的究竟本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當證悟心的本性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