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無形的“場”也是空性
前面我們提到了量子力學的觀點,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沒有提到無我、空性的概念,至於修法、斷除我執、斷除煩惱等等,就更出乎他們的預料了。雖然起初他們並沒有想過空性的意思,但通過儀器測量、科學試驗,卻讓他們無意間發現了接近物質本性的境界——量子場,但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就不能再前進了。他們至今認為,量子場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為什麼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呢?因為,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於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讓這種組成物質的原始粒子粉碎、分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粒子不能再分離,其實它們還是可以分離的。
當量子力學與佛教一起肩並肩地走到這裏的時候,它們兩個就分手了,量子力學只有暫時停頓在這裏,而佛法卻可以繼續前行。
佛教認為,雖然量子場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卻是可以被打破的。雖然佛經當中沒有“場”的名詞,但在《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卻有這樣的物質概念,前面介紹色法的時候,就提到過這種無形、無色的物質。佛教的物質概念是很廣的——並不僅僅是粗大的東西才稱為物質,包括細微的東西也可以稱為物質。
那麼,量子場這種物質怎麼被打破呢?雖然量子場沒有顏色,不具實質,但它卻有波一般的形態,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態,就可以分出東、西、南、北、上、下,這樣一直分解到最後,它就會在虛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終什麼都不會剩下。
為什麼呢?比如說,一個有形、有色的物質,它的體積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既然是有限,就會越分越小,當小得不能再小的時候,它就會消失在虛空當中。什麼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沒有了。
很早以前我們就認為,我們肉眼所見的,無色透明、沒有質礙,沒有固定形狀的空間,就叫做“虛空”;而沒有空氣成分,也即沒有氮氣、氧氣、水分等等的虛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沒有任何物質的。後來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在真空當中,也存在著一種非常細微的能量——零點能(量子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零點能當中產生,最後又消失於零點能當中。
佛教對此不以為然,佛教認為,即使是零點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東西的虛空或者空性當中,這樣的虛空,才叫作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說,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會消失於空性當中;而所有的物質,又都產生於空性當中。
雖然有些量子物理學家也會說“色即是空”,但他們所謂的“色”,只是很狹窄的一個範疇。量子力學的“物質”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顏色、形狀、聲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禪定當中所出現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風、火、紅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學家從來就沒有看到過,因而也不會相信這樣的結論,更不會把它們列入物質的範圍之內。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層次低得多。他們連“場”的概念都沒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們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場”以上的概念,已經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須要做的,就是運用中觀理論打破“場”的概念,並繼而把所有的執著都徹底推翻,最後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個比方說,這棟樓是怎樣產生的呢?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築設計師、建築工人、建築機械等等共同創造、修建的;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有形、有色的物質,是由無形、無色的量子場產生的;而佛教卻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是從沒有任何物質的空性當中,忽然間無因無緣地產生的。
量子物理學家又說:當物質消失的時候,是消失於純能量(量子場)當中的,純能量是萬事萬物的基礎;而佛教又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可以消失於空性當中,最後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關於這一點,通過中觀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證明。
其實,包括量子物理學家,也不敢十拿九穩地肯定他們的答案是最究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肯定不是最終的答案,離物質的究竟本性還有很遠的距離,但從研究物質本體的角度而言,這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已經比經典物理學往空性的方向邁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那麼,量子場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學在這個時候是無能為力了,他們至今還認為這是所有物質的基礎,但是,也沒有人敢說量子力學是最究竟的答案。因為歷史告訴他們,很多曾被認為是最究竟、最頂峰、最無可挑剔的觀點,最後都被駁得體無完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就在兩百年當中都沒有被動搖過,所有人都認為它是非常準確的真理,直至相對論的出現,所以,很多人都堅信,將來還會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許其中的某些理論也能推翻量子力學的觀點。
不管是量子力學的“量子場”,還是佛教的“無分極微塵”,我們怎麼去破呢?有很多的觀察方法。
不過,如果你只想日子過得好一點,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觀察什麼了,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只是想日子過得好一點,是包括動物都有的想法。僅僅滿足於此,就缺乏了人類應有的尊嚴。人是高等動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應該苟且偷生,不能過動物式的生活。動物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思想,沒有追求。也許我們會斷然否認:動物的吃喝玩樂和我們的吃喝玩樂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吃喝玩樂算不上是什麼。但是,也許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吃喝玩樂也算不上是什麼。他們也會有這樣的觀念,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們不想去過動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動物更有意義的話,就應當去詳細觀察。
佛教的中觀理論,以前基本上都講過了。本來中觀應成派有五種與自續派共用的邏輯,還有四種不共的邏輯可以抉擇出空性,但今天只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中的一個推理方式,就是通過觀察因果當中的因法來抉擇空性。
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都認為,在田裏播下稻種以後,如果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過了一段時間,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種產生的,這是最正常不過的道理。從我們的常識看來,稻芽就是從稻種產生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如果這個結論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的話,那它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我們就不能毫無理由地認為它是什麼“千真萬確的事實”。下面開始觀察:
有的人認為:在稻種產生稻芽的時候,稻種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樣同時存在的,就像當兩個人同時存在的時候,才可以互相說話,如果兩人沒有同時存在,就無法說話一樣,正因為同時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這樣稻種就能讓稻芽產生。
其實,在這個觀點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漏洞。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認為稻種和稻芽同時存在,那麼稻種又對稻芽起什麼作用呢?不可能。因為稻種對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讓稻芽產生,既然稻芽已經與稻種同時存在了,那麼稻種就根本不必對稻芽的產生起作用,而成了毫無用途的多餘的東西。
比如說,如果要在牆上畫一幅圖畫,則只有在牆上沒有圖畫的時候才能夠去畫,如果牆上已經有了圖畫,怎麼又要去畫呢?如果已經有了還要去畫,就是重複浪費、多此一舉!就永遠都沒完沒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種和稻芽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因果同時存在的觀念是錯誤的。
此時又有一些人認為: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並不存在。我們在農夫的口袋裏面,只能看到現在準備播下去的種子,而看不到以後將要長出的稻芽,當農夫把種子播下去,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每一粒正常的種子都會發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種和稻芽不是位於同時,而是先有稻種,後有稻芽。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可以這樣說,先有種子,後有苗芽,這是對的,但是宏觀世界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相對而言,真正能夠成立的,卻是微觀的結論。
從微觀的角度來觀察,我們不能說先有稻芽,後有稻種,不能打亂“稻種在前,稻芽在後”的,世人公認的先後順序;也不能認為稻芽在稻種裏面,因為當我們打碎稻種的時候,就會發現裏面根本就沒有稻芽的影子;那麼,稻芽是不是藏在很遠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把它迎請過來,讓它與稻種碰頭,就像把樹苗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去重新栽種一樣呢?肯定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怎麼讓它產生呢?稻種要讓稻芽產生,肯定要對它施加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怎麼傳遞過去呢?比如說,因為有了手機,發射台才能把信號傳給它,如果根本沒有作為接收器的手機,信號又傳給誰呢?那不是白傳了嗎?再比如說,如果兩個人同時存在,那麼其中一個人就可以寫信給另一個人,但如果另一個人根本不存在,那寫信的人又把信捎給誰呢?同樣,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給誰起作用呢?根本沒有辦法起作用!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找不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樣一來,稻種就無法產生了。
依此類推,不管微觀的物質也好,宏觀的世界也罷,包括量子場對物質產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這樣進行分析,甚至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剖析量子場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東西,就應當有生,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推導,就可以最終得出萬事萬物都是無法產生的結論。既然無法產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總而言之,即使是所謂的“場”,也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起作用,一旦更進一步地去分析,“場”的概念也是不堪一擊的。
請大家想一想,稻種究竟是怎樣讓稻芽產生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從生物、物理、化學或者其他哪一個學科的角度來解釋,到了這個關卡以後,就都行不通了。
學化學的人很容易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做化學試驗的時候,會出現令人驚歎的各種變化。比如說,在硫酸裏面放上銅絲加熱,就產生了硫酸銅,原來無色透明的液體——硫酸,此時就變成了藍色的硫酸銅,但這只是在宏觀世界當中才成立的現象,在微觀世界當中,硫酸與硫酸銅能不能碰頭呢?要知道,如果它們碰頭,就成了同時存在的東西,同時存在的東西相互之間是不可能有因果關係的;但如果它們不碰頭,硫酸就不能對硫酸銅的產生起作用。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存在著因果的關係,有因有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只是一種錯覺而已,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善惡因果等等從來就不存在。
當然,在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就要承認因果,要如理如法地取捨因果,但在證悟空性以後,所有的因果關係都消失了,就像佛一樣,在佛的境界當中,就沒有什麼善惡的分別。
一切物質從來就沒有誕生過,既然沒有誕生,也就沒有住和滅的階段,但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就能產生各種生、住、滅的現象,比如說,在有稻種的地方,沒有任何理由就會出現稻芽。這是誰說的呢?就是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的,因為我們親眼看見,農夫把種子撒在田裏以後,就從田裏長出了莊稼,這是我們眼睛的結論;或者是我們的耳朵告訴我們的,因為園丁說:在這裏播下花種以後,就會長出鮮花,如果說這些鮮花從來就沒有產生,那我又怎麼會聽到這些說法呢?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認為只有它們說的才算。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已經不是一世、兩世,一萬年、兩萬年的習氣,而是從無始以來就養成的、根深蒂固的惡習。它們一直都在欺騙我們,但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相信它們。實際上,在我們盲目地相信眼睛的時候,就是我們非常愚蠢,對任何事情都不進行任何思維的時候。
西方科學不是提倡懷疑一切嗎?既然對任何事物都要懷疑,那對我們自己的存在,對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的感受,乃至我們自己的觀點都應該提出懷疑。我們不能僅僅懷疑造物主的存在,懷疑有神論,懷疑唯心主義等等,而不回過頭來懷疑自己,如果這樣,就是片面、偏執的做法。
上述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懷疑自己,讓我們推翻以前所有的,極其頑固的陳舊常識,這樣我們就會主動去尋找真理,並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當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眼、耳、鼻、舌的常識以後,就跟佛的理論稍微有些接近了,就開始往佛的思路上走了: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不是事實呢?此時不需要佛教理論,借用量子力學的觀點,就可以駁倒這一切。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感覺到,原來我們的眼、耳、鼻、舌說了不算!此時,我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找一個更合適的、更有說服力的理論。
這樣的理論在哪里呢?在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裏面沒有,它們都被量子力學駁得一無是處;而在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東方哲學裏面也沒有。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所講的,就是倫理道德、忠孝禮儀等做人的道理;而道教所講的,無非是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之類的目標,只有在佛法當中,才有這些答案。
通過佛教理論,首先可以讓我們否定眼、耳、鼻、舌的觀點,否定以後,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肯定的東西呢?此時,我們就可以依照佛陀所指點的方法,往深層次的空性方向去進行思維,最後就能感覺到一切萬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
比如說,雖然這本書明明就在我的手裏,我的眼睛把它們分成了一本書和一隻手,但從量子力學的觀點來說,它們卻是一體的量子場;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雖然看起來是先有書,然後我才能用手去拿它,但在微觀世界當中,我的手是無法去抓它的。通過微觀世界的論證,就能讓我們進一步了知空性。
雖然這還不是證悟空性,還需要繼續修行。當通過修行,發現通過邏輯推斷所得出的結論,佛陀所描述的境界,與自己現在的禪定感受三者,都是一味一體、完全等同的時候,我們就證悟空性了。這叫作“色即是空”。
雖然這個話題一直講下去,可以引申出很多內容,但講得太多了也沒有用,所以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