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貪心
作者:堪布慈誠羅珠
本文重點:一、貪心的危害;二、貪心產生的因緣;三、避免煩惱的途徑;四、面對貪心的具體修法:一,世俗諦的修法;二,勝義諦的修法。
與過去任何時代的人相比,現代人擁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但從精神的層面來講,我們卻比過去任何時代的人更空虛、更浮躁、更痛苦、更貧乏。
缺乏物質的痛苦,可以結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虛、痛苦,同樣也能讓人走上絶路。據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一億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殺人數為二十八萬七千人,兩百萬人自殺未遂,焦慮症、孤獨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層出不窮……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來說,就是貪嗔痴三毒。
精神上的負面影響和金錢有關係,但金錢卻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藥物雖然可以緩解一些症狀,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修行去解決。此文介紹的,是如何面對貪嗔痴三毒之一的貪心。
一、貪心的危害
貪慾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等等。只要有了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成長壯大,它一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不知滿足,進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拚命追求虛幻無實的目標與竭力填滿慾望的溝壑中蹉跎了。大限臨頭回顧一生才發現,幸福的時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時候卻佔據了人生的大多數時光。貪心不僅會毀掉這一生,也會毀掉下一世;不僅會毀掉自己,還會毀掉他眾。以搶劫為例,因為有了貪心,才會去搶劫別人的東西,不僅毀掉了自己的今生來世,也破壞了別人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生活,包括動物也是一樣,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來自於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因果關係。當我們越希望擁有更多物質的時候,慾望只會讓我們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願,同時我們的壓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閒的時光也會更短暫。最後,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全部被剝奪。雖然慾望的初衷,是為了自己幸福,結果卻把我們的幸福毀掉了。所以,適當地調整慾望很有必要。
釋迦牟尼佛講過,輪迴是痛苦的,但佛並沒有全盤否定輪迴當中也存在相對的幸福。釋迦牟尼佛經常講,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並儘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報。人天的福報就是相對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暫、相對的,而不是絶對、永恆的。所以,佛經常告誡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只有這樣,在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
世人認為,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這一點,佛教也不會否定。大乘經典中說過:發起須彌山一樣的我執,才能夠成佛。所謂我執,就是對自我的執著。雖然平時佛教很忌諱有我執,因為我執會衍生貪嗔痴,但此處的我執,卻可以成為追求解脫的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慾望。如果沒有成佛的慾望,也就不會學佛,不會渴望解脫,不會發願利益眾生。真正的修行,是一個龐大、辛苦、漫長的工程,需要足夠的勇氣與動力,才能達成目標。勇氣的來源,就是成佛的慾望。小乘阿羅漢沒有這種慾望,所以沒有動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脫。
慾望可以分為不好的慾望和好的慾望。好的慾望,是修行、成佛的動力。世俗紅塵的慾望如果過度,也會反過來毀掉自己。
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放棄一切慾望,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會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當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墮兩邊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謂中道,就是不要太極端。比如,本來有條件過上比較優裕的生活,卻以為吃苦就可以解脫,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爛衫。這些做法對修行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阻礙。反之,不知惜福而過著窮奢極靡的生活,也是一種極端。選擇中道,適當控制慾望,才是可取之舉。
慾望也即貪心,貪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貪心,包含了對財、對色、對名,甚至是對解脫的慾望。狹義的慾望,則僅僅是對名、利等等的貪圖心。我們應該適當地控制慾望,否則就會導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對人的貪心所導致的痛苦,就更具傷害性。比如,夫妻雙方中的一個人出軌了,但另外一個人卻捨不得,放不下,就會導致精神上受到極大痛苦和打擊。輕微的,是當事人罹患抑鬱症,生不如死,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絶路。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控制慾望,既然對方已經不喜歡自己了,再痛苦都無法挽回,只能傷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糾結呢?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說過,破壞別人的家庭,是非常嚴重的罪業,叫邪淫,被列在十不善當中。在2500年前,這種問題還沒有這麼突出和嚴重,但現在的確是非常嚴重且普遍的社會問題了。
當然,對世俗人來說,放下沒有這麼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麼難。很多人因為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選擇了絶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難。姻緣結束了,就讓它自然而然地結束。控制自己的貪心,理智地對待情感的變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制貪嗔痴,不僅對現實生活有很大幫助,而且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解脫。
以前很多人認為,物質發展了,生活問題解決了,學佛也就大可不必了,傳統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們發現,現在比過去更需要這些精神食糧與撫慰。人與動物不同,豬吃飽了就可以睡覺,此外沒有什麼擔憂。而人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還會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達不到,就會痛苦。這些痛苦金錢無法解決,迷信也肯定解決不了,必須通過自己的訓練去解決。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必須找一個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