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田地如牧場,莫要貪戀當日瓦!」
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擁有的田地也是無常的,表面上看歸「我」所有,其實主人換過無數次了,不一定是「我」的。
恐怕你們不太懂什麼是所謂的牧場,我們藏地有牧區,澳洲、歐美國家也有一些,他們可能也要放牧。帕單巴尊者當時是指印度牧場還是藏地牧場?應該是藏地吧。藏地牧場是什麼樣呢?牧民選定一個地方後,馬上搭帳篷居住在那裏,周邊的草被牛吃完以後,又立即搬遷,春夏秋冬搬過無數次。色達和爐霍附近的牧民,有時會在馬路邊支帳篷,你們坐車時偶爾能看到,今天有兩個帳篷,過兩天就搬走了,春天又回來了,之後又消失了,始終無定期地搬來搬去。
同樣,我們現在擁有的大環境,整個世界、國土、草原,乃至自己的房間,都像牧場一樣不斷地更換。
這一點在生活中不難看出,比如在我的記憶中,漢族四眾道友上課的地方,最初是在桑耶塔那邊,後來在甘多拉經堂上面的小房子裡,其後有了漢經堂,1997年又在「國際學經堂」,後來我們搬到了大經堂這邊上課,又到教學樓那邊,現在在這裏,以後搬到哪裏去也不得而知。
從我們上課的地方,包括很多道友居住的地方都能看到無常。可能你剛來的時候住在土房裏,之後換到某個地方,現在又換了地方,在無可奈何中變來變去。本來認為是自己的住房,有些道友把房子裝修得非常好,晚上出現一場大火便全部吞沒了,消失了,第二天一看:「哇,我剛剛裝修完,天哪!」(眾笑)
所以,我們對環境不要特別地貪戀,但並不是說對環境、住所,一點不打掃。只是不要像有些世間人,爲了房屋、爲了院子、爲了一件小事,就與他人吵架、打架,甚至付出自己寶貴的性命等等。世間上的事千奇百怪,這些都是一種貪執,根本沒有意義。
當年米拉日巴尊者離開瑪爾巴羅紮上師的時候,瑪爾巴上師對米拉日巴尊者說:「你回去之後,修行的地方可以是雪山,可以是山洞,也可以是森林,不管在哪裏,住處不重要,最關鍵的是你修行的心態不要改變。」
住處可以不斷地換,「我會在城市裏修,我會在大海邊修,我也會在森林中修。」這沒有什麼可傷心的,不要執著於「為什麼要離開那裏?跑到這裏。」以前有的道友很想待在喇榮,在我面前都發過願:「我一輩子都待在這兒,死也死在這兒,我的屍體一定會餵喇榮尸陀林的老鷹,牠們會吃得飽飽的」等等,但後來他還沒有死,老鷹還沒有飽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了,這就是無常。
住處和環境的確會經常變化,每個人要做好心理準備,此時的心態是這樣,過一段時間會不會改變而去了另一個地方?
無垢光尊者的傳記裡也講:他依止革瑪燃匝上師的時候,短短的求法日子中,住處連續不斷地換了九次。因為當時生活條件差,身邊的很多康巴人都歧視他,甚至連狗也欺負他。在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不僅僅是我們的住處有無常的現象。
我剛來時借了一個小小的板皮房,後來又跟法王如意寶借了一個草皮房,大概住了兩年左右,從五臺山回來後我自己修了一個板皮房,1991年又轉到現在的小木房,我想這個小木房如果再變,我會不會就不在喇榮而在其他地方了。生活就是如此,有些道友在南方「打工」,有些到北方去,本來想在此處安住很長時間,結果被業風吹到彼處去了。
帕單巴桑吉尊者說得很對,環境的無常性和牧場完全一樣,牧民們沒有定居一處的情況,都是哪裡有草就到哪裡去搭帳篷,草被犛牛吃完後就立刻拆除,搬到另一個地方,一個春天都要搬好幾次。同樣,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在不斷地更換環境和住處。學了這部法,當你離開一個地方時會想起:「單巴桑吉尊者說過,環境、住處都是變化的,今天我會把所有的行李打包,遠走他鄉。」走的時候知道這是因緣,到其他地方也要處之泰然。
這些修行的教言,看起來似乎是特別平凡的詞句,但是裏面所蘊含的內容,或者所指點的道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在其他知識中無法得到的。即使你花幾十萬去歐美的高等院校留學,也不一定能得到這樣的人生格言。
我的確是這樣想的:佛教不僅是信仰的宗教,更重要的是智慧的宗教。世界上有些其他的宗教,主要是靠信仰,用智慧來抉擇時,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是某某人說的緣故。」以這種理由讓信徒信仰。
但佛教不是這樣,無論是內在自心的變化,還是外器世界的變化,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直接地描述出來,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做了非常明確的指示,但這種指示除了特別包容的佛教智慧以外,其他知識中的確很難找到。
因此,兩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的精神同樣跟得上時代。有些人講:「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會不會因為科技的發達顯示出宗教的倒退,或者宗教跟不上時代?」絕對沒有。為什麼沒有?我並沒有打卦,也不是說神通,而是因為佛教無餘地展示了一切萬法的真相,科學再發達,也只不過是解釋它的奧義而已。這方面需要大家去思維,我覺得佛法中看似非常普通的語言,也蘊含了極其甚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