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1、何謂想蘊:
五蘊當中的第三個,就是想蘊。
“想”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觀念。
什麼是觀念呢?所謂觀念,就是一種執著,是通過分析而得到的一種想法。比如說,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紅色、黃色、綠色、白色,或者圓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物體,在看到這些物體的時候,眼睛也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就稱為眼識的觀念,它屬於“想”;另外,意識的觀念,也即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認為它好或者不好之類的認識,也屬於“想”;還有,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一系列的觀念,也是屬於“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屬於精神的範圍,是精神的一種過程,“想”是離不開精神的。比如說,我們在思維“人身難得”的時候(“人身難得”是佛教人生觀的一部分。),“人身難得”這個念頭其實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質。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蘊一樣依照前面的方法進行分解,或者通過剖析因果的前後與同時來抉擇為空性。當理論上可以證明它為空性的時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們自己原有的觀點。
我們原來一直認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是存在的,雖然具體的觀念因人而異,但每個人的觀念卻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們知道:在不觀察的時候,就像做夢時的情景一樣,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實不虛的;但現在回頭一觀察,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想”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講過的:當心裏冒出一個“人身難得”之類的念頭之際,我們就去看這個念頭的本性是怎樣的。
關於精神的概念,雖然世間的哲學、宗教等等都各執一詞:有人說,精神是大腦活動的產物;還有一些人又認為,它不是大腦活動的產物,而是像物質一樣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先不管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以前也講過,我們的心就是有這樣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觀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內觀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觀察分析,甚至還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礎很扎實,對上師三寶也有足夠的信心,此時去追蹤這個念頭,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當中。也就是說,我們先跟著這個念頭去追,最後這個念頭也會消失,在念頭上面我們不會獲得什麼答案,但在念頭消失以後,我們會看到一個東西,那就是剛剛我們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實,對每一個物質,都可以用兩種方法來抉擇空性:一種是用中觀的邏輯思維方式去推理;另一種,就是剛才所講的空性修法。
我們先放棄所有的成見,既不站在中觀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實有角度,而站在一個中間人的立場去看,誰有足夠的道理,我們就相信誰。這樣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中觀理論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以前認為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觀點,原來都是建立在一個極其盲目的基礎之上的,根本沒有任何理由。
在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了一切都實有存在的觀念,只是在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以後,我們才產生了懷疑,現在通過觀察,才終於知道原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場虛幻的大夢,而我們晚上所作的夢,只是大夢當中的小夢而已。
很多人都愛說“人生如夢”,但真正問他為什麼人生如夢,他就只有含糊其詞,而說不出所以然來,所以,他們所謂的“人生如夢”,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正地理解。
這樣一來,我們原有的觀點就被破壞了,一旦這些觀點被破壞,就動搖了它的基礎;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觀點;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觀點以後,就開始超越輪回了。
想蘊就是這樣觀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1、何謂行蘊
“行”是什麼呢?前面講過,一切有為法,可以分為色、受、想、行、識五種,除了其他四種有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為法,都屬於“行”的範疇,所以,“行”的內涵是很廣的。如果再具體一點說,包括時間、空間、方向、速度、因果的順序、物質的運動,還包括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延續的過程等精神的運動,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屬於“行”。
人和天人為什麼屬於“行”呢?因為,除了精神和肉體以外,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上面加了一個“人”的名稱,隨後我們就認為有一個“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屬於“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質和精神都是空性,那麼物質和精神的運動或者運動過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這就是對“行蘊”的觀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