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佛教的定義—2


佛教的定義2

下面就從智悲兩方面來談談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那麼,燒香、磕頭、唸經等等是不是學佛呢?是學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內容。佛是什麼呢?唐卡中畫的面色金黃、結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義的佛。大乘佛法認為,佛的化身與報身,是佛陀為了度化凡夫與十地菩薩而分別顯現的形象。佛為了能與凡夫人溝通,就必須顯現化身。雖說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由於沒有證悟,因此佛的法身對我們還無法起到作用。要想證悟,想走解脫道,就必須依靠化身與報身佛的引導,然而,化身與報身都不是真正的了義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謂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雙運。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與大悲。所謂的成佛,就是指斷盡所有的貪嗔痴煩惱之後,所顯現出的原本具備的如來藏之所有智慧與大悲。除此之外,別無他意。寧瑪巴的高僧榮森班智達曾說過:佛教永不改變的定義,就是智與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解釋可以完整地表達佛法的內涵。

他還認為:學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個方法都行。譬如淨土宗的唸佛是方法之一,禪宗的打坐參禪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認為除了唸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學佛;同樣,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這是兩種方法。不能認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認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但這並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氣脈明點也可以成佛。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無,佛教並沒有限定非用哪一種方法不可,但唯一不變的精華,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與大悲,就不能成其為佛法。雖然這是榮森班智達的論點,但卻是顯密都認同的。

總而言之,如果從智悲兩方面來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則可回答說:佛法就是智悲。學佛是什麼呢?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一)智
所謂“智”,是指佛的智慧,其與世間的智慧不盡相同,但也有類似之處。譬如,佛對娑婆世界——亦即世間人所說的宇宙——的描述,或對世間種種事物的看法,既有與一般凡夫的觀點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較大之處,但無論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觀世界時,曾提到有須彌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這就與部分世人的宇宙觀有著一定的差異,因為以常人的眼光來看,這些事物都是無法找到的。

雖然在之前,我就已經講過佛陀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對於古代的人來說,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更具有深刻的意義。因為,古代人對宇宙的形成與結構所知有限,當時的佛教徒也不會對這個議題進行進一步的思維,所以沒有必須解釋的迫切性,但在當今世界,依賴現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觀,尤其是對宏觀世界的認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許多與佛教亦異亦同的觀點。為了不讓世人對佛教產生誤會,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說明:

佛陀傳法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向每一位聽法者確切地傳達三法印的義理,如果不能講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傳法的意義。

憑什麼說三法印如此重要呢?這是有經教為證的,佛陀在世期間,弟子曾問佛:佛陀圓寂後,若有外道假造佛經,該如何分辨正法與偽法呢?佛回答說:無論任何經論,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納入佛教之中,否則,就不是佛法。提綱挈領抓住要點,才是佛陀最看重的,這就是為什麼佛傳法時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釋迦教法的聽眾當中,有著各種不同背景的眾生──外道、婆羅門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羅門教徒為主的很多聽眾,都持有與實際不符的宇宙觀。

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時宜地去駁斥他們,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弘揚佛法的事業也將受到威脅。為了與這些聽眾的根基相應,釋迦牟尼佛便採用了一些善巧方便——雖然明知那些觀點是不對的,卻沒有去推翻他們。只要能傳講三法印中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的道理,其他觀點正確與否都不必在意。因為唯有通達三法印,才能讓他們從輪迴中解脫。其他諸如宇宙觀等等學得再透徹,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

正因為佛陀沒有更正他們的其他觀點,所以當時的宇宙觀就被保留了下來。當聽眾的根基發生變化時,佛即會適時地駁斥他們原有的宇宙觀或其他觀點,並建立一種與其根基相應的宇宙觀,這些都是佛陀傳法時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會有不同於現代的宇宙觀出現在經典中,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種解釋,並不是為了應付現代人所提出的“佛經內容與當代科學結論不一致”的質疑,才強詞奪理用於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解釋好了。因為當時的人並不具備現代人對宇宙所瞭解的知識,因此也沒有必要作出什麼解釋。這就說明,佛陀利用這些權巧方法來調化眾生,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

佛陀自己也曾說過,為了適合不同聽眾的口味,他傳法時講過許多相互不一致的論點,但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就談不上是絶對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諸法無我,才是絶對的真理。

其實,縱使佛教對宏觀世界的描述與現代人的認知不同,也不能證明佛教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所謂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只能說是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或儀器所能觀察到的世界罷了,誰也不能就此認定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佛教認為,六道眾生看同樣的一杯水,會有六種不同的顯相;六道眾生看世界,會看見六種不同的世界,這就是多種宇宙的概念。

就微觀世界的層面來說,以前也講過許多了,現在只略提一下。從過去的經典物理到相對論,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來,這些科學的觀點越來越接近佛教的論點。量子物理學的創始人也認為,自從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論點,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朝佛教等東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邁了一大步。我提到這些的原因,就是為了指出科學與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只有佛才能講出的那些論點。不論是現代的科學或哲學,就算再往前發展成千上萬年,也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萬法皆為佛的壇城、本來清淨等等。世間所有的思維與邏輯,所有的聰明才智,甚至神通,都無法感知佛的這種境界,這就是佛的智慧凌駕於所有知識之上的表現。

話說回來,智悲的“智”,可以簡單地解釋為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義:證悟人無我,證悟顯宗中觀的空性,以及證悟大空性與光明;從密宗的觀點來說,空性與光明沒有任何分別,這也涵蓋了大圓滿的見解。

在世間流傳下來的所有文獻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這個名詞,即使有的話,也只是將物質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後,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現在有些人就連這點都還不敢肯定,仍然要堅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質。因為,如果連能量都不存在的話,那麼所有的物質都將變成是無中生有的,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無法接受的結論,因此,他們所能理解的程度,連顯宗的境界都達不到。

我在前面提過,在微觀世界中,科學與佛的見解稍微有些相似,但這還不是佛的境界。雖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學者,不論出家與在家人都有,曾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來解釋空性,但都不是很恰當的,因為這種解釋實際上是一種斷見:質量轉換成能量後,質量就消失了——原來存在的變成空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講的空性,不須經過這種轉換的過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恆定律,也無法承認從有到無的說法;即便承認,這些推導也絶對不符合佛教所講的空性。事實上,真正的空性並不是物質變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質,又是空性,在物質現象存在的同時就是空性,這才是佛所說的空性

儘管現代物理學家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與佛的觀點相當接近,但在精神層面或空性的見解上,現代人與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著天壤之別。以世間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佳結果,充其量是能讓日子過得更好一點,譬如科技的發達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認為,科技帶來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更複雜、更危險的生活,這種說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對而言,經由佛的智慧所能達到的結果,則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這不僅僅是書面上的理論,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結果。以上所講,就是佛教的“智”。(未完待續)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