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佛經中有一則故事:從前有個虔誠的女信徒,供養剛出家不久的老僧一匹質料高級的布,然後請他上座講經說法。老僧接受供養後,由於年紀大了才出家,所以不會講經,他感到十分懊惱,因此口中念念有詞:「無知者痛苦!無知者痛苦!無知者痛苦……」其他什麼也沒說。結果那位女信徒理解為:「“因”是無知無明煩惱,“果”是一切痛苦,所以要斷除無明煩惱,否則將會飽受痛苦。」女信徒感到法喜充滿,之後精進努力修行而見到真諦。因此之故,長老告訴那位老僧:「你從輪迴中度了一位眾生,真是值得稱歎!」

        這故事讓我想到一句俗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確,當別人跟我們講話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情緒與狀況都不錯,聽到的訊息往往是比較正面而準確的;相反的,如果自己心情不佳或是健康狀況不好的時候,聽到耳裡的往往是負面而不正確的。因此,當與人交談時,要先放鬆心情、使內心平靜下來,才不容易產生誤會,這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他人也會受到身心狀況的影響,因此反應出來的語言或態度,不見得是表面上聽到或看到的那樣。若能想通這一點,無論聽到喜歡或不喜歡的話,都不會立刻變成喜怒哀樂的臉,仔細聽完之後還能冷靜地分析,如果自己真的有這些缺點,當然就要盡力改過,沒有什麼好辯解的;如果自己沒有這些缺點,也不必急於澄清或打斷對方的話,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有些誤解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應該給對方時間去了解自己。如果自己本身是一位懂得虛心受教的人,還會認為這些提醒與教誨就像是一面鏡子,讓自己更能看清楚自己,反而因此感恩對方。

        所以如果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並且不去觀察別人的缺點,而是不斷反省自己,這樣的人無論聽到什麼,對自己都會產生益處,就像故事中的女信徒如果很喜歡觀察別人的缺點或是沉浸於負面的思考,那麼僅僅聽到「無知者痛苦」是不可能證得真諦的,可見正向思考的力量有多強大,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總之,如同酸臭的食物會引起腹瀉,因此不會捨不得丟棄一樣,同樣的,導致自己與自己或自己與他人緊張衝突的負面想法,也要毫不猶豫地放下。所以從現在開始,勇敢地和負面思想分手、說掰掰吧,唯有正面、樂觀的態度才能利益自他,創造美好的契機。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